打春牛是我国哪些地方的风俗,打春牛的来历

打春牛是我国哪些地方的风俗活动

打春牛是我国哪些地方的风俗活动?立春日的重要活动,还有“鞭春”。“鞭春”即鞭春牛,又名打春牛。今天小编整理了打春牛是我国哪些地方的风俗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打春牛是我国哪些地方的风俗

打春牛主要是中原汉族地区的习俗,同时也是侗族地区的传统。不过,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例如,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叫做“赶土牛”或“赶泥牛”;在广东、广西等地叫做“赶泥公”或“赶泥龙“;在山东、河南等地叫做“赶泥龙”或“赶泥蛇”等等。

打春牛有什么寓意

一方面,打春牛是对农业生产的一种象征性的启动和鼓励。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在这个时候,人们通过打春牛来唤醒大地上沉睡的生命力,激发农民们开始春耕的热情和信心。

打春牛另一方面,打春牛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驱邪祈福的仪式。人们认为春牛是天地之灵物,能够驱赶瘟疫和灾难,带来平安和吉祥。所以人们要用彩鞭把春牛打碎,把碎片撒在田间地头或者家门口,以求得到春牛的庇佑和保护。

打春牛的起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男人们“鞭春”时,女人们“戴春”,她们头戴色彩艳丽的纯幡,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饰物,老人和孩子则不忘“咬春”,也就是吃春卷、春饼。从这种祖祖辈辈延续不断的迎春活动中,人们得到一种生命活力的释放,更获得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

春牛的制作方法

制作春牛时很有讲究,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同时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

立春日国家级非遗“打春牛”习俗再现河南内乡

内乡“打春牛”是当地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自2005年起,内乡县衙博物馆每年在立春日将“打春牛”作为文化旅游表演项目进行展演。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江红军介绍,内乡“打春牛”习俗分为祭春、迎春、打春、闹春、送春等环节。

立春当日一早,在内乡县衙博物馆,民众身着清代公服分别扮演“知县”、众官吏卒等角色,高擎仪仗、“春”字牌、“春”幡等排成两列向着城东的菊潭公园行进,即为“东郊迎春”。伴随着迎春队伍,唢呐、锣鼓声声不绝,甚是喜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