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讲究和禁忌,龙抬头忌讳

龙抬头的讲究和禁忌(7大禁忌)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龙抬头的讲究和禁忌,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龙抬头的讲究和禁忌

1、忌使用针线

因为这一天苍龙要抬头观天,如果妇女们使用针线,容易伤到龙眼,招灾惹祸。

2、忌洗衣

有很多地方,在二月二这天是忌洗衣服的,原因是怕伤了“龙皮”。

3、不要外面取水

以前农村生活用水基本上都需要去河里取水或者井里取水,所以这一天不能到河边或井边打水,防止打扰龙的行动。

4、忌盖房打夯

因为人们建房子需要打砸地基,这个时候容易伤到“龙头”,要注意避让;还有的地方不要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5、是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

认为这样容易伤到龙,怕伤到龙头,砸断了龙腰、龙尾,不吉利。过去,人们在这天早上,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进行祭拜。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表示祈福纳祥、图吉利。

6、忌说“吃醋”,改叫“用忌讳”

在我国中原诸省的方言中,因为“吃醋”都被看作是“妒忌”层面的含义,到了二月二因为本身这个节日就是喜庆的,所以当时人怕小心眼儿影响吉利,于是就把“忌讳”叫做“醋”,而用忌讳就是吃醋的意思。

7、女子结婚后,切忌勿在娘家过二月二

按照旧社会的风俗,新婚的小媳妇年前年后都必须在婆家伺候公婆与丈夫,到了正月十六以后的日子可以暂时回娘家住,当作是休息日,但只能住到正月底,过了正月必须回家。因为二月二以后就是民间的春耕了,还得下地干活。

龙抬头的特色活动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称春龙节,而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龙抬头的特色活动很多,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色。下面介绍几个地方龙抬头的特色活动。

1、山东地区

山东部分地区农村,这一天有“撒灰引龙”、“打灰囤”的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撒灰,寓意把象征吉祥的龙请到家里。这一天山东要吃炒黄豆、炒豆萁,也都有摊煎饼的习俗。不少地方还有舞龙灯等活动。

2、北京地区

老北京的人们喜欢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黄豆粉面裹豆沙馅儿的驴打滚外形圆润,有“财源滚滚”的吉祥含义。在北京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也就是说北京的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驱除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

3、沿海地区

在传统习俗里,为取龙抬头之吉兆,儿童在这天,会举行“开笔礼”,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在龙抬头这天,广东部分地区会有“起龙船”的活动,众人跳入水中“起龙船”,请龙出水、清洗龙船、试扒龙船。

龙抬头吃什么传统美食

1、吃春饼 “ 龙鳞 ”

春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二月二吃春饼也被叫做咬“龙鳞”,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鳞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源于清代,饼内卷入酱肘子、猪头肉、酱鸭肉等肉食以及韭菜、萝卜、豆芽等蔬菜。春饼配菜种类多,但有个共同特点,都是鲜嫩的时令菜蔬和野菜,一口咬下去,满口都是春天的味道。除了传统的菠菜、豆芽、荠菜、芥菜,现在流行的芽苗菜做配菜也很好,香椿芽炒鸡蛋、萝卜苗拌干豆腐丝、凉拌豌豆苗,卷着吃口感也非常清新。另外, 紫甘蓝、苦苣、生菜、彩椒等都可作为新式配菜。除了配菜上的改进,春饼本身也可改进一下,和面时加点杂粮粉,做成杂粮春饼,营养更加丰富。把配菜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

2、吃饺子 “ 龙耳 ”

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到了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这一天吃饺子被称作“吃龙耳”。过去,医学不发达,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们认为“龙抬头”会镇住一切病害,吃了“龙耳”,龙会保佑自己身体健康,祛除百病,到现在还流传着“二月二吃水饺,百病惧龙体外跑”的顺口溜。

3、吃炸油糕 “ 龙胆 ”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龙抬头的历史发展

唐时期

唐时期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唐朝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据《唐书》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宋时期

宋代时在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动,但与“龙”无关。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元时期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时期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元费着《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时期还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龙抬头故事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在“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中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