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和小年有什么区别,大年,小年

每一个节日的到来,对于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应该从哪一些方面和角度进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大年和小年有什么区别,欢迎参阅。

大年和小年有什么区别

大年指的是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这天晚上,一家老小熬年不眠,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活动,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而小年和大年相差几天,一般过完这个节日,再过六、七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故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它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因此这两个节日在寓意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南北方这一节日时间的差异

如果周围有不同地区来上学或工作的小伙伴,在讨论这个节气的时候,或许会发现你们过的节日或许并不在同一天。其实到底是在哪天,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在我国北方地区,指的是农历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指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但不管是哪天,“小年”可都不小,因为这天以后人们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

小年的由来

关于这一节日的来源有很多种传说,这里跟大家分享比较常见的来由。相传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南北方过小年为何差一天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据了解说,清朝建立之后,皇家通常选择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清史稿》就有“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的记载。到了清中期嘉庆、道光年间,由于距离政治中心较近,北方民间小年祭灶时间受官方影响逐渐变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沿用旧历。

小年祭灶是什么

祭灶即祭祀灶君。灶君俗称灶君菩萨、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相传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便会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以便玉皇大帝赏罚。所以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清水、料豆、株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上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全家老小都要参加祭祀、磕头、行礼。

有的由长子奉香、送酒,并为灶神的坐骑撒马料,从灶台一直撒到厨房门外小路。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相传这样可以把灶神的牙齿粘住,不让它发声,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说人间坏话了。祭祀后要烧掉灶神像,说是送灶神上天。灶案两侧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和“一家之主”的横批。

浙江一带,祭灶日把怡糖拌上米粉做成元宝的形状,叫“糖元宝”。

苏州送灶神,民间将松柏枝、石楠、冬青一起扎成小把,称“送灶柴”,沿街叫卖。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到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说“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便于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目清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表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共祭的,便没有这一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