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踏青的由来,清明节踏青的由来30字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说开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在民间传开,于此日祭祖扫墓,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风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踏青的由来,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清明节踏青的由来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清明节,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

明清以来,踏青风俗亦然。《温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兴致勃勃结伴前往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特别是从清乾隆年间起,所修的许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清明时节踏青、放风筝的情景。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动仍为人们所喜爱。

清明节食俗

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我国北方地区,清明时节很多人要吃鸡蛋,寓意圆圆满满;在山东菏泽地区至今仍流传着清明节“碰鸡蛋”的传统习俗,孩子们用煮熟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省则有吃“寒食”的习惯,要蒸“子推馍”、“子推燕”等,馍面中夹有核桃、红枣、花生,称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传。

南方地区主要是一些应时应景的时令食物。江浙、上海一带居民有吃青团、清明粑、吃藕的习惯。

清明节要注意什么

预防高血压和过敏疾病

清明后的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肝阳上亢的人群会出现头痛、晕眩、血压升高等症,要注意降压,合理膳食。饮食上宜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发性”之物,如黑木耳、银耳、山药、百合、茼蒿、芹菜、大枣、蜂蜜、菊花等。还应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流感等传染病。清明时节,鲜花盛开,杨柳飘絮,会使过敏性鼻炎患者复发,需注意防护。

注重清心清肝畅情志

清明由于气候的变化,一不小心就可能着凉生病,而在人体中,肝属木,性喜条达通畅,若肝气不畅或郁而化火,可能会眼睛酸涩或模糊或白睛充血不散;若肝气犯胃则易有打嗝、便秘、胀气等消化系统之症状;若肝阳上亢(肝火大)则会有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等神经及精神方面之症状;而肝主筋,若经常熬夜及缺乏运动者,则易发生全身筋紧及酸痛之疲劳症候群,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此时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应多吃“柔肝”的食物,比如荠菜、菠菜、山药、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鸡蛋等食物。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

艾粄

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艾粄的主要原料就是糯米和艾草,它的做法也不是很复杂。因为艾草做成的食物都会有一种独特的口感,所以有许多人喜欢吃艾粄。

鸡蛋

在清明节食用鸡蛋的饮食习俗,起源于先秦时代的一些地方,古人认为在清明节的时候吃鸡蛋,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整年都有一个好身体。清明节的鸡蛋,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画或者是雕刻。只不过画过的鸡蛋还可以吃,雕刻过的鸡蛋就只能用来观赏了。

馓子

在清明节的时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看见一些地方经常会有卖馓子的小摊。在南方和北方,馓子的做法有着一些差别,南方的馓子比较细致,而北方的馓子就比较粗糙了。

暖菇包

泰宁一带的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饮食习俗。暖菇包是由一种当地人称为暖菇草的东西制作而成的。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状和包子类似,而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状和饺子类似,不过对于暖菇包的形状,民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