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至和北方冬至的区别,南方和北方的冬至是一天吗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人和北方人过冬至可能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那么南方冬至和北方冬至的区别是什么?今天小编整理了南方冬至和北方冬至的区别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南方冬至和北方冬至的区别

1、食物不同

北方过冬至更多是吃饺子,喝羊肉汤。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南方过冬至更多是吃汤圆,赤豆粥等,苏州还有饮用“冬酿酒”习俗。

2、习俗不同

南方过冬至还有一些人会祭祖拜山的风俗,寓意着家庭团聚,祈福安康。

3、温度不同

北方冬至温度较低,可能绝大部分北方地区冬至这天都会下雪,所以北方人过冬至会穿得很厚,而南方地区冬至时节温度可能还不算最低的时候,像海南省和广东广西可能还是比较暖和的时候。

冬至南北温差

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立冬期间的冷空气,常常不是大风把这一带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特别是北部、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易使海上作业受到严重损失。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冬至的传统习俗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 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是最冷的一天吗

冬至不是最冷的一天。虽然冬至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但并不意味着冬至就是全年最冷的一天。实际上,冬至节气并不是全年最冷的节气,而是小寒和大寒节气。这是因为地面吸收的热量虽然比散失的热量少,但地面土壤在夏季积累起来的热量较多,正在缓慢向大气释放,使近地面层空气的温度不易降到最低。

冬至的真正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冬至,满含期盼,又极具意蕴。这一天,随着太阳的位置最靠南边,白昼变得最短,夜晚变得最长。跟着自然的节律,感知时光脚步。一年快要走到终点,终于有时间暂时卸下疲惫,奔赴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