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可以回娘家吗,除夕可以回娘家吗请问

除夕当天可以回娘家吗

除夕是我们辞旧迎新的日子,民间习俗有出嫁女儿除夕不能回娘家的说法,这是真的吗?今天小编整理了除夕当天可以回娘家吗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除夕可以回娘家吗

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民间也有些老人迷信,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或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另外,过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也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

不过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开始被人们所摒弃,一些传统的讲究和老规矩,也不再成为女性的束缚,出嫁的女儿除夕也是可以回娘家的。尤其是家中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也希望女儿女婿能在过年的时候合家团聚,或者干脆两家人一起过年,也是为了增加过年的热闹氛围。

除夕回娘家的讲究

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会更忌讳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在除夕夜这天是不能回娘家吃年夜饭的,很容易被人说成吃里扒外,所以要注意。而且娘家人也会被牵连,邻居会认为这家的女儿“吃里扒外”,故而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就尽量在男方家过年。按照以前的说法,女方入住夫家后,与原来的家庭就成了“亲戚”关系,举个例子,以前如果是姓李的女子嫁给张家,成为了张家的家庭成员,自此就叫“张李氏”,原来的“李”姓,嫁人之后却成了副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当女方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后,去“亲戚”家就不可能太随便,更何况大年三十,是一家团圆的日子,还是需要讲究一下的。

除夕的讲究及禁忌注意事项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

日。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在我国很多地方,在除夕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4、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

5、踩岁

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

9、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

11、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13、零点必须回家

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的传说

除夕的传说与一个叫“年”的孩子有关。相传很久前,人们在寒冬腊月都会躲避“夕”,有一个村庄的人在前往竹林躲避“夕”的时候,遇到一个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好心人带着他躲避起来。冬季在竹林里为了取暖,大家都砍竹盖房并烧火取暖,孩子很好奇,为什么在竹林就能躲避夕。大家告诉孩子,夕看到大家在伐竹就不敢靠近。孩子想了想说,他有办法赶跑夕,让大家不再躲避。

在孩子的带领下,村民们从山上带来了竹节,夕来的时候,大家就往燃放的火堆里扔竹节,噼里啪啦的响声让夕不敢靠近。同时夕看到各家各户门口的红布也非常畏惧,从此再也不敢到村里毁坏物品,伤害村人。这一天晚上是腊月三十,赶走夕的时候正好是正月初一,带领大家赶跑夕的孩子叫“年”。同时因为夕只是被吓跑了,并没有死,所以尽管夕每年都不会再来捣乱,人们还是会守着碎竹节,挂着红布条,防止夕的到来,这就是“除夕”的由来。

除夕的一些习俗也与由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燃放烟火爆竹,贴红红的福字,挂春联,剪窗花,这些传统的民俗经过时间的推演,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春节除夕的样子。除夕晚上大家都会围坐在一起,一家人和乐美满,聊天祈福,这就是除夕夜守岁。在之前人们是为了防止夕的到来而守,现在人们是为了迎接新年,辞旧迎新,祈福平安吉祥美满而守。

除夕的来历

据记载有关除夕最早的相关庆祝活动在夏代己经开始。作为除旧布新的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起先,除夕单指这一天的夜晚,与之对应,除日则指白天。后来,通常把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统称为除曰或除夕。其实除夕或除日,其意义关键在一个“除”字。首先,“除”字有“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也是“月穷岁尽之日”,因此还有岁尽、岁除、年关、暮岁等别称。在这一天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除灾难、祈福呈祥而展开。尤其在除夕之夜,我国民间有通宵守岁的习俗,全家老小围坐一起共叙天伦,其乐融融。

另外,“除”还有驱魔除恶的一层意思。古代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的健康无法保障,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春季流行病祸侵袭之际,使得打姓不得安宁。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将疾病等灾难们之具有魔力的怪物,因之祛灾除害也成为一种生活主题。古代传说中的“年”,就是一位吞噬人畜的巨鬼恶兽。人们以为“年”和其他妖魔鬼怪怕火光烟雾、怕爆响、怕药酒、怕热闹的场面,于是,在年关来临之际开展驱傩、饮屠苏、挂桃符和燃放烟花爆竹等活动来驱除鬼怪与疫祸、祈求生活安康太平的系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以“除”为主题的各种民间风俗。

关于“除夕”的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传最广的是:很早以前,出了一个名字叫“夕”的妖怪,在人间吃人犯乱无恶不作,尤其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子,晚上就要去糟蹋。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民间有个叫七郎的猎人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决心为民除害。此大力大无穷,又是有名的神箭手。于是七郎到处寻找“夕”,可“夕”平时白天不出来,太阳落了山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神出鬼没地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就这样七郎找了一年,知到夏历腊月三十这一天,他来到一个镇上,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夕”可能会来。于是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让大家作好准备,晚上不睡觉并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并点起火光好把“夕”吓出来除掉。“夕”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人们纷纷点起火把、灯笼,把黑夜照得像白昼一般。“夕”被吓得四处奔逃,可哪里还逃得脱呢,后腿被七郎放出的猎狗紧紧地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放箭,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熬夜守岁,燃放烟花爆竹,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