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年糕寓意着什么,春节时吃年糕寓意着什么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就是年糕样子的由来)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今天小编整理了春节吃年糕寓意着什么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吃年糕寓意着什么

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的习俗。年糕与“年年高”谐音,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年与粘同音,有团圆凝聚之意,而糕谐音高,寓意步步高升,预示着来年生活会越来越好。

年糕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是由糯米制成的,做法多种多样,可进行炒制,炖煮。北方年糕又与南方年糕不一致,北方年糕均为甜味,有蒸、炸两种;南方年糕味道甜咸皆有,有片炒和汤煮诸法。

春节吃年糕为了纪念谁

年糕最早是为了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是春节最常见的美食。春节吃年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群臣纵情酒乐,便高枕无忧了,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吴国受困,粮草不济,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最终没过多久,国王去世,夫差继承王位,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

在如今,春节吃年糕,都想寓意着步步高升。年糕作为一道传统美食,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年糕做法多种多样,这就是为什么老百姓会在春节吃年糕的原因。

春节法定节假日几天春节放假几天

春节法定节假日3天,分别是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但是春节放假有7天,从除夕到正月初六。

春节是怎样来的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有“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农历十月)的初一为“年”。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沿用秦代颛顼历,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年”。汉武帝时,由于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他便命司马迁、落下闳等人改《颛顼历》,以夏历为依据,另作《太初历》,以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年”。由此真月初一为春节的习俗就由此确定了下来。

中国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灵、拜祭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盛大的祭祝祈年活动。

正月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