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要赏花灯,元宵节为什么要赏花灯的传说简介

说到元宵节,人们首先便想到花灯,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赏花灯?今天小编整理了元宵节为什么要赏花灯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为什么要赏花灯?

花灯,最初是延续火的功能,作为照明工具出现的。战国时期的《楚辞·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灯)错些”是有关“灯”的最早文献记录。早期的灯具多由陶土或青铜制成,后来又出现铁、瓷、玉等材料制成的灯。

元宵节观灯的习俗起源较早,在唐代,元宵放灯已发展为很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据记载,当时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十分好看。

对那时观灯的盛景,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花灯与月光相映的动人场面。

宋代的灯会则更为壮观,每每灯会期间人潮涌动,人们一边观赏造型各异的花灯,一边品节令小吃。苏东坡曾描摹道“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此后,元宵灯节的规模与时间不断变化。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合计三天;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日,算下来是五天;明代则是到由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时间。

元宵放花灯的习俗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今年元宵去哪观灯最佳?

各地都有灯会等着我们去参加,结合当天的黄历我们可以判断吉利方位——

喜神方位:东北

财神方位:东北

福神方位:东南

元宵节挂花灯赏花灯的传说

传说一:汉文帝与火德星君

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

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以示纪念。

传说二:天帝的女儿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等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从此每到正月十五,人间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打灯笼起源何处

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诺。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气氛,形式多样的灯笼把太一祠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汉武帝则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宫廷每年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便在宫廷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惯例。这种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