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生火做饭,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烧纸

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生火做饭

按照民间的说法,寒食节是晋文公纪念介之推的日子,也代表了人们对忠诚、廉洁清明的赞许。就像是大家在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一样,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而且禁火的时间也从晋朝时期的三天变成了一天。

寒食节有什么讲究

禁买鞋

因为民间对鞋有着“邪”的谐音,带有不好的寓意,容易给人招惹上不好的联想。

禁晚上晒衣服

在寒食节不要在晚上的时候晒衣服,不能容易招惹不干净的东西。

禁身体抱恙的人上坟

寒食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但是这一天禁止身体不好的人去上坟,以免出现运势及健康问题。

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食节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因为这一天是介之推被烧死的日子,所以从古时候开始这天就要禁火,最初寒食节的断火时间为一个月,但由于天天吃生食,致使许多人因身体不适而生病。到东汉时期,并州刺史周举注意到此种状况后,为解决这个问题,便亲自到介之推庙进香,请求介之推将断火的时间改为三天。而在寒食节这天,不仅要禁火,同时也有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这也是后世渐渐演变而来。

寒食节节日特色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寒食节的渊源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流传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