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祭灶是什么意思,腊月二十四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四祭灶是什么意思?不管是腊月二十三还是腊月二十四,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祭灶神?今天小编整理了腊月二十四祭灶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四祭灶是什么意思

祭灶是指祭祀掌管人间厨房灶台的灶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人们会扫净灰尘、祭祀贡品,祈求灶神保佑。民间传说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腊月二十四祭灶风俗的历史发展

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腊月二十四祭灶有什么讲究?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汉族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腊月二十四为什么要祭灶

民间传说里掌管各家灶火的神灵会在这一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为了让灶神少说自家的坏话就需要祭拜他,这个行为源于以前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寄托了劳动人民希望消灾避难,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景。

灶神是在夏朝就有的神灵,孔子《论语》里就写过:“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与其信仰高贵的奥神,不如信仰使用的灶神。

周代时,祭灶是为了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毕竟是因为有了火,人们才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吃熟食、喝开水,极大的提高了生存率,向文明社会迈进。

后来祭灶逐渐成为一种神灵信仰,先秦时代,灶神已经是“五祀”之一,那时候从天子到平民对于灶神都是很虔诚的。

随着时间推移,关于灶神的祭祀逐渐变化。《后汉书》里记载过南阳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收到祝福发了财,《风土记》里说,吴人担心灶神上天说了自己的坏话,就“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灌醉了灶神。可以看出灶神的地位在人们心中是越来越低的。

灶神的形象在民间逐渐变成了一个会打小报告,又贪财贪吃的形象,所以在他上天汇报的这一天,人们就要祭拜他让他拿人手短,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

祭灶神是古代民间一种祈福祷告的方式,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腊月二十四小年夜又叫什么

腊月二十四小年这天又叫除尘日:

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 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