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为什么要放鞭炮,今年过春节让放鞭炮吗

在民间习俗中,春节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在大年三十这一天都要燃放鞭炮,无论城乡爆竹焰火都是震地映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除夕为什么要放鞭炮原因,欢迎参阅。

除夕为什么要放鞭炮原因

(1)驱赶“年”兽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2)驱逐“山魈”

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除夕放鞭炮的历史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除夕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每年除夕夜燃放烟花爆竹就是为了赶走年兽,寓意平安吉祥。每年到了年关的时候,年兽就找不到吃的,只能跑到村庄来,破坏村庄里的物品和伤害人,赶走年兽是每个人都得做的事情,所以人们采用了各种方式常识,逐渐发现年兽害怕声响和红色的物品,所以人们会守着时间,在除夕挂红布条,燃放烟花爆竹,逐渐的燃放,烟花爆竹就变成了春节一个传统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祈福,迎新年,贺平安。

烟花鞭炮有哪些种类

烟花是指用烟火药为原料做出来可以燃烧和爆炸,产生光、声、色、型、烟雾等效果,用于观赏,具有易燃易爆危险的物品。喷花类:燃放时以喷射火苗、火花为主的产品。旋转类:燃放时主体自身旋转但不升空的产品。升空类:燃放时主体定向升空的产品。旋转升空类:燃放时自身旋转升空的产品。吐珠类:燃放时从同一筒体内有规律地发射出多颗彩珠、彩花、声响等效果的产品。因为燃放烟花爆竹是比较危险的,所以现在人们对于燃放烟花爆竹有具体的规定,要求在空地燃放或者是禁止燃放。

除夕传统节日及风俗

除夕夜的传统习俗比较多,大多数的习俗都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除夕时候人们会准备燃放烟花爆竹,一起欢欢喜喜的准备过年,会贴春联贴春联,是将自己美好的愿望抒发在文字形式上,贴窗花和贴福贴对联,能够让这个春节的氛围更加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