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来历和故事,惊蛰民间风俗有哪些

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惊蛰的来历和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惊蛰的来历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的故事

惊蛰吃梨可能是因为“梨”和“犁”是同音的缘故。

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到了清雍正年间,渠家后生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的习俗就是民间为了应对这时多变的气温,提醒人们要防寒保暖、避免身体不适。由于春燥和多变的气温,对食用一些梨果也可以润燥清肺,舒舒服服地度过美好的春季。

“相逢语笑夜踌躇,烹煮梨栗羞肴蔬。”宋代文学大家苏澈与友人相聚时就选择了梨果作为忆往昔的菜肴,可见梨果的鲜美多汁和清甜的味道是很诱人的。

蛰节气注意事项

一:及时增减衣物

惊蛰天气虽有回升,但是冷空气依旧很强,所以出行不要急着脱去大衣,“春捂”一阵可以预防感冒,而且昼夜温差大,夜间寒凉注意及时添衣保暖。

二:养护肝脏

惊蛰时节是养护肝脏最好的时候,如果自己的肝脏不是很好,这个时候养肝比平时事半功倍,而且能有效促进自己身体的新陈代谢。这个时节也正是流感和各种病毒活跃的时候,所以需要提高警惕,以防病毒缠身。

三:饮食清淡

惊蛰天气变暖,饮食方面应该往清淡温和方面烹饪,可以多吃一些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其中梨就是最好的惊蛰食物。

惊蛰节气的特点

1、气温回升快

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惊蛰期间,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回温,而且是雨水增多。但这一时节,气温起伏较大,气候变化多端,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时保暖。

2、病虫多发

“春雷响,万物长”,农民们常常把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民在春耕的时候,还要做好春季作物管理。因为温暖的气候条件,容易引起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所以要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

3、雷响不断

惊蛰前后,大地回春,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民间谚语云:雷打惊蛰前,二月雨淋淋;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春雷在惊蛰之日,则会认为当年风调雨顺。如果初雷在惊蛰之前鸣响,则预示着当年的雨水较多,可能会发生“春季连阴雨”的情况。

惊蛰吃什么养生

1、梨子

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春回大地,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梨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

2、蛋

除了吃梨,民间还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惊蛰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它就不会伤人了。而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了。但是需注意的是,每星期不宜吃超过三只蛋黄,蛋白则不在此限,而且每天不应摄取超过300毫克胆固醇。原来蛋白不含脂肪,也不含胆固醇,是接近纯蛋白质的食物,所以蛋白的摄取量不像蛋黄般受限制。

3、菠菜

惊蛰节气后,阳气生发容易导致肝火旺盛,中医有“春宜养肝”之说。有人说,菠菜是最适宜养肝的绿色蔬菜。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等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头痛目眩和贫血等有较佳的辅助疗效。不过,菠菜应先用沸水焯后再烹调。

4、枸杞

杞子性平味甘,功能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是滋补性强壮药,为广东民间煲汤的常用药材,如《食疗本草》说它“坚筋耐老”,“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肝炎患者服用枸杞粥,则有保肝护肝、促使肝细胞再生的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