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有什么特点,惊蛰节气特点介绍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惊蛰节气的有什么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惊蛰节气的有什么特点

中国每个地方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是一样的,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之前之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方的气候规律是完全吻合的。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自然节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斗指丁时就是惊蛰节气了这一天,惊蛰真实的一种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时节的时候,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民谚云:“春惊雷响,万物长”以及“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等等,这些均就是惊蛰节气了节气的最基本特点。

惊蛰有什么风俗

响雷这个天气变化,是惊蛰节气的重要最基本特点。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3]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这一天的时候,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绝佳的一种效果。

惊蛰节气的内涵意义是什么

惊蛰这一天的时候,又被人们叫做“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真实的一种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养生需注意防春温流感,饮食清淡养肝脾,多吃蔬菜清肠胃,早睡早起多锻炼,有一个好身体。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中国每个地方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是一样的,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之前之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方的气候规律是完全吻合的。

惊蛰节气的别称

说到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大家都称之为“惊蛰”,其实惊蛰节气也是有别称的。在古代,惊蛰又被称为“启蛰”,像如今的日本,依然用“启蛰”这个名称。那么,为什么惊蛰有这样一个别称呢?

在汉朝,汉景帝的讳是“启”,为了避讳,将“启”改成了意思相近的“惊”。除了名称的变化外,当时的惊蛰与雨水节气的顺序被置换过,谷雨和清明的顺序也被换过。汉初以前,节气的顺序是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和清明,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就变成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也就是我们如今的顺序。

虽然到了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经没有必要了,但是大家叫“惊蛰”叫习惯了,因此“惊蛰”这个词就延续了下来。

惊蛰前后如何防病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百花盛开。随着气温的回升,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春季是疾病高发的季节。惊蛰前后,我们养生的关键就是做好防病工作,尤其是少年儿童、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群。那么,我们应该预防哪些疾病呢?

首先春季是流行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比如说流感、麻疹、流脑、结膜炎、腮腺炎等等。其次,惊蛰前后,像哮喘之类的慢性病也很容易复发。除此之外,风湿病和肾结石也特别容易在春季发作。

要想预防春季高发疾病,首先我们要清淡饮食,不要吃过咸的食物,同时要注重饮食均衡。其次,要适当接种疫苗,平时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后,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静心养气,以防旧病复发。